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第188页(1 / 2)

月盈则缺,水满则溢,满朝文武未必全然支持女主执政,之所以眼见事态如此发展却始终不置一词,未尝没有看她高楼起,待她楼塌了的心思在。

只是出乎众人预料的是,皇太后收拢权柄之后,却不曾破除大行皇帝在时的旧法,萧规曹随,不改其政,唯一有所变动的,也只是令贵太妃为主、德太妃协同料理大行皇帝的丧事。

这固然有越矩之处,然而这二人身份毕竟不同寻常,既是大行皇帝的宫妃,自身又颇有不凡之处,群臣私下里虽也有所议论,然而到底没人拿到台面上予以反对。

武则天真正看重的不是“替大行皇帝操持丧事”这件事,而是内宫女眷的权柄不再仅仅只局限于宫闱之中,而可以借皇太后之令蔓延到宫外去。

贵太妃与德太妃一道操持大行皇帝的丧仪,陵墓修建如何是否应当过问?

内侍省与尚宫局陪葬品准备的怎样,是否应该过问?

祭礼当天,朝臣与宗室如何排列,哪家在前,哪家在后,是否该由她们处置?

一根嫩苗发了芽,朝着哪个方向生长不重要,能够触碰到阳光,将触角伸出去便好!

皇帝死时,武则天不过十六岁,三年丧期结果,也不过十九岁而已,而韩元嘉与李玉蘅,也都很年轻。

她们风华正茂,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一展夙愿。

三年的韬光养晦,叫武则天真正坐稳朝堂,她开始腾出手来,大刀阔斧进行改革。

对于士族的打压,早在大行皇帝薨逝的当年便开始了,从前做通过一次的题目,再换个数套上罢了,怎么会出错呢,到了太后摄政的第三年,不过是将一切都摆到明面上罢了。

来自权力中心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歇,汉武帝创建内朝,以此制约外朝,明朝皇帝以宦官制约士大夫,而武则天作为摄政太后,她的基本盘便是内宫,拣选几个女官做左右手,这过分吗?

找几个先帝留下的后妃帮忙理事,这有错吗?

当然没有!

这都是我早早相中的左右手,岂能叫她们一日日在宫中虚度年华!

武则天仿照汉武帝故事设置鸾台,以李玉蘅为鸾台令,后宫诸位太妃皆赐官位,许参预国政,分权外朝。

她们几乎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一群女子,思想彼此碰撞之时必然会产生耀眼的火花,女人也是人,也会有欲望,难道会有人生来只想俯首做低,不想高居人上吗?

鸾台创建初期,并无朝臣对此有所异议,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他们都懂,在新帝元服成婚前的这些年里,皇太后虽无天子之名,却有天子之实,想扶持属于自己的力量,也在情理之中。

至于她扶持的鸾台全都是女人,也并不曾引起群臣警惕。

毕竟那些女子大多都是贵族出身,即便掺杂了几个豪商人家的女儿,也都是生于富贵之中的,换言之——大家都是统治阶级,何必将男女分得这样清晰?

大家族中家主早逝,其母亦或者其妻代为掌家的情况也不少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