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第31节(2 / 2)

正当张添头满心哀怨等死的时候,他听到了有脚步声朝这边过来,虽夹杂在雨声里,可他依旧能分辨得出来。

来人摸索着走到了他床边,然后用手探了探他的鼻息,知道他还有气在,居然松了口气。

张添头睁不开眼,可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人摸了摸他的额头,然后就出去了,过了一会儿,那人又回来了,接着便有温温的米汤喂到了他的嘴里。

于是,好几天水米未进的张添头,吃到了他这辈子最难忘怀的一碗米汤。多年以后,在和小孙子提起这段往事之时,他仍是热泪满眶。

等吃了米粥后,张添头又被喂了几口苦得麻嘴的药水,之后那人帮他把四角漏风的被子捂好,然后自言自语地说了几句话就走了。

那人说:“我说这几天怎么都没见到你,原来是被人给丢到这里来了,这些人可真够缺德的,不过都说好人不长命,祸害遗千年,我想你一定死不了的。”

这是周青林的声音。

……

两天后,雨终于停了,地上还是湿哒哒的,今天大家都早早地起来了。

昨天他们把那挂在茅房檐下锈迹斑斑的锄头都取下来了,而后用石片磨得锃光瓦亮的,因为周青林说今天会用到。

七十几个人,周青林分成了三队,一队由张金富带着去砍毛竹,要又粗又壮的那种。

另一队则把修了枝丫的竹子扛到石别山上。

而人数最多的一队拿上锄头跟着他上山挖竹道去。

所谓竹道,顾名思义就是用竹子铺成的道。

到了堆石料的地方,周青林便开始指挥大家挖沟,不用挖太深,往下十几厘米就可以了,宽度在一米左右,从山上石堆的位置一直挖到山脚的空地上。

下过雨的地挖起来并不难,大家又都是做惯农活的,四十几个人你追我赶,到天快黑时就把竹道都挖好了。

而扛毛竹的那队紧跟在他们的身后,把修好的竹子一根根并排嵌进挖好的土沟里,一排放上七八根,从山上一路安到山下,这样等周青林他们完工后,这边也忙活得差不多了。

这下也不用周青林多解释,等看到长长的竹道后,大伙儿都明白了它的用处,一个个也都佩服起他的聪明脑子来。

“大家可别高兴得太早,咱们虽把竹道做好了,可怎么运石头才是关键,现在咱们先吃晚饭,等会儿我再和你们说一说该注意的事项。”

这山坡有几处比较陡,走滑道时一个不注意就可能会伤到人,所以明天他们一定得小心着些。

众人纷纷点头,一个个都认真听了起来,都知道他这是在为大家着想呢。

等周青林忙好躺到炕上时已经很晚了,他闭上眼睛养了养神,然后就开始在心里默念起早上读的《大学》来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……(注)

其实在睡觉前读文效果还挺好的,周青林前世就爱用这种方法记文章,也确实能把所读的内容都记进脑海里。

不算今日,距离县试还有二十五天,但愿明天运石头能顺顺利利地,早点把石头运下山,这样他就能按时去参加考试了。

……

天还未亮,张老实就摸着炕沿起床了,他心里可挂着事呢,今日大伙儿可是要上山下石头的,他得早点把饭做好才行。

昨晚他就把蒲瓜干给泡上了,待会儿再用水冲洗一下就可以下锅煮。

说是厨房,其实就是用几根木柱子支成的一个简易棚子,然后顶上用茅草一层层铺上,倒也能挡住雨,只是四面透着风,起风时点个火要费老大的劲。

可张老实已经很知足了,如今这活比上山扛石头不知道轻省多少,刚来的那几天,他真担心自己这条腿会废了。

他用手摸了摸右腿上的那道伤疤,养了几天,倒是不觉得痛了,看来终于缓过来了。

摸黑去仓房里舀了一大盆糙米,每天每人吃多少粮食可是有定数的,张老实也不敢多往锅里加,不然到时候活还没干完粮食却都吃光了,那可就麻烦大了。

至于定的量你能不能吃饱,官老爷可不管,吃不饱你也得忍着,哪次徭役不是这么过来的。

不过今年情况却好了许多,为啥,因为大家都跟着周青林学了呗。

那天他们在村里集合时,几个眼尖的人一眼就瞧到了周青林背篓里的炉子和铁锅。

等大家看清那竹篓里还有一小袋白米和切成粒的肉干后,众人恍然,原来还可以这样,以前他们怎么都没想到呢。

再想起那拉着嗓子难以下咽的糙米饭,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冲回到家里乒乒乓乓地翻找了起来。

没有炉子可以用炭盆啊,没有铁锅不是还有陶罐吗,家里只有一把锅铲的,那木勺不也是可以用的吗。

是以,等大家再匆匆回到村口集合时,那背篓里背着的可不只是单单的几件换洗衣裳了。

有了这些后,这段时间村里人时不时地会煮点细粮给自己补补。

张大牛也起来了,看到爹爹已经在烧水了,他忙端着泡好的菜干去沥水,接着再用清水过了几遍,这蒲瓜干里有好些小沙砾,不收拾干净了吃着硌牙。

等锅里的米粥都翻滚开了,张大牛学着爹爹的样子一把一把抓起洗净的菜干撒进了锅里。

看到大儿子做事的利落劲,张老实满脸是笑,经过前段时间受伤的事,现在他也想明白了好多,人啊,只要没病没灾的,就比什么都好。

“大牛,你要记好了,咱们家可欠着你青林叔的大恩呢!”

“爹,儿子知晓的。”

吃好了早饭,大伙儿背上藤条,一人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就上山了。

按照昨日周青林安排好的,沿着昨日铺好的竹道,每二十米的距离留六个人,然后有拐弯的地方也留两个人,这样七十几个人一路下来分到山脚平坝时还剩下四个。

周青林让人先把昨日准备好的木杆拿了过来。

这杆子长两米,足有成人腿粗,周青林接过来后就走到了一块大条石面前。

只见他拿起杆子,把削成马蹄状的一头用力插进了条石和地面之间的缝隙里,接着张金富按照昨天周青林教他的,捧了一块石头垫到了木杆下做了记号的位置,那是一道用柴刀划出来的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