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第52节(2 / 2)

百媚千娇 三春景 9674 字 2022-08-14

外面是这般光景,内里也不平静...蜀国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,以及历史传统,总能偏安一隅,如果孟家统治着蜀国,蜀国国内倒也不怎么动刀兵。可除此之外,蜀国的统治阶层却是很喜欢内斗的。

最常见的就是蜀人与外人之争。

蜀国这个地方因为适合偏安一隅,所以外面乱世起来了,常见中原人过来避乱,其中少不了此时的社会精英。这些人来到蜀地,很多也是不甘平庸,会加入统治阶级的。而蜀地本身的精英呢,这年头是比较封闭,比较有地域意识的。

再加上蜀地土地、人口就那么多,资源有限,你多吃一口,我就要少吃一口...所以蜀地的统治阶级内部,外来派与本地派之间斗的很厉害呢。

当杨宜君被孟钊盯上,几乎没法拒绝他时,杨宜君没有像普通闺阁小娘子一样束手就擒,而是比任何人都要大胆,直接想到了搞掉孟钊——解决不了问题,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,这思路,没毛病了。

别人的思维是有限制的,杨宜君可没有...她一旦确定了想法,就能用各种别人根本不会去想的法子实现,这就是打破了自我限制的好处了。

至于具体怎么做?杨宜君先对孟钊进行了了解......

孟钊上位并不是那么简单的,也没有虎躯一震,让所有人服气了。在选择向哪一派靠拢时,孟钊选了本地派,依靠他们的支持登上了蜀王宝座...这样一来,外来派就是孟钊打压的对象了。

得到这些信息,杨宜君就对父亲杨段道:“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,如今这位蜀王,外有大燕、南吴对其虎视眈眈,内有公卿对其不满,就连孟氏一族里,也多的是不服他的...要对付他,借助这些力量,真没那么难。”

像孟钊这样的人,身居高位,被很多人拥护,同样的,就会被很多人敌视。所谓‘欲戴皇冠,必承其重’么。

杨宜君之后的操作其实并不复杂,她首先通过外公那边的人脉,隐匿身份,鼓动了一些‘外来派’,让他们觉得向燕国投诚献土是一个好主意——这并不难,因为随着乱世逐渐有结束的苗头,天下一统就在眼前,蜀国上下不少人本就有这种想法。

识时务者为俊杰么,不丢人。

其中,外来派肯定是更积极的...他们本来就是外来的,就算在蜀地繁衍生息了两三代,那大多数也是不如本地人有‘主人翁意识’的——这些人家,甚至不少长辈还活着,他们更是有着落叶归根,生前回乡祭祖,死后埋在祖坟的迫切愿望。如果蜀国向燕国献土,这个愿望就很容易实现了。

所以,杨宜君四两拨千斤,很容易就能让本来就不满孟钊的人有一个比较大的共识:降了大燕罢!

如此,既符合他们原本的念头,能够返回乡梓。又能改变如今被打压的局面——到时候蜀国都没了,他们也不在蜀地了,还打压什么?

也是杨宜君运气好,促成这一计划时,燕国出兵北上,对上契丹,竟然真的用兵如神,收回了燕云,甚至还更进一步,重创了契丹——这里固然是因为燕国实力强劲、将帅用心,但不可否认也是有运气的因素在里头的。

不过,事情已成定局,燕国一举解决了身后的隐患,同时还用一场大战彻底稳定了国内的某些不稳定因素...这意味着,燕国国势更强了。

在当下,这约等于让燕国一统天下进入了倒计时——南梁不足为虑,南吴强些,可对上燕国似乎也不像是有胜算的样子。至于蜀国,等到蜀地之外的事情平了,蜀国如何,还不就是一盘菜?

这种情况下,原本就鼓噪着要投降献土的外来派更来劲了,甚至很多不参与此事的人,也逐渐接受了这个说法...投降献土有什么不好的呢?要是不投降,今后免不了一场大战,到时候蜀地消耗的粮草、人口都是他们的财富!说不定,他们都会死在战争中。

反对此事最严重的,其实是那些蜀国权力巅峰的人。蜀国真的没有了,权势和财富缩水最厉害的肯定是他们...哪怕他们知道,始终这样僵持着,将来‘被统一’了,更保不住权势和财富,甚至小命都可能丢掉。但人的根性就在这里,放不下眼前的东西,俗称‘不到黄河心不死’。

关于是不是要投降燕国,从夏末开始甚嚣尘上,到秋后燕国对契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,蜀国上层一直争论着。

杨宜君不是揭开这个盖子后就任其发酵了,而是微操着此事...她到底是个闺阁女子,就算能通过父亲和外公牵扯到一些人、一些事,能做的也很有限。而越是如此,越显出了她在这种事上的天赋。

她总能敏锐地意识到谁是关键人物,哪里是关键节点,有的时候,只要做很小的一件事,就能带起连锁反应,最后成为一场大风暴——在她地微操下,‘外来派’,以及孟家一些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,越来越紧密,越来越围绕着‘投降献土’这个事做文章。

杨宜君确实通过影视剧学到了很多现代社会的政治智慧,那些放在现在,都属于屠龙术之列了。

搞政治活动,首先就要有一个明确、强烈且简单的目的!过去外来派、政治斗争失败者这些人有合作,但始终不可能紧密。但一个足够简单明确的目的,却让他们空前团结起来。

明末党争似乎就有这味儿...本来皇帝只是想学嘉靖,分化群臣,自己内斗。却没想到群臣学聪明了,干脆趁此结成了真的具有很强势里的政治势力——这种玩儿法,在现代社会就更常见了,民主社会、身份证治、团结特定群体,这都成了一门学问了。

在杨宜君的有意推动,以及他们自身层层加码之下,‘投降纳土’形成了大讨论!终于,有人发动了政变,想要将不愿意臣服燕国,会将大家拖入战争泥潭的孟钊拉下蜀王宝座。

政变是失败了,但问题并没有解决,此时的成都已然风声鹤唳。

很多人私底下串联,打算偷偷联络燕国那边,到时候燕国出兵,里应外合,岂不美哉?

这种情况可是让孟钊头痛至极,从燕国战胜契丹开始,他就一天没睡过好觉...他心里暗恨契丹不争气——他靠着梦里得到的信息,知道燕国最后是赢了契丹的,也想阻止此事发生。但问题是,他梦里对这一段没有任何具体的呈现,他就只知道一个结果而已。

他想要捣乱,只能正常地捣乱,并没有优势...事实上,燕国对契丹用兵,除了没有和燕国接壤的南梁,南吴、蜀国,都是有偷偷捣乱的。

结果捣乱也没什么用,最后燕国赢了这场倾国之战。或许这场战争有运气因素,再战十次,燕国只能赢六次,契丹也能赢四次。但不管怎么说,时光无法倒流,天下没有后悔药吃,燕国战胜了契丹,一切已成定局。

燕国战胜了契丹,给蜀国的压力就大了。而内部又争着要向燕国献土卖好——之前孟钊上位,肯定是用了一些手段的,也留下了隐患。如果他能坐稳蜀王宝座,那些隐患终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平复,可要是他坐不稳蜀王宝座,那就会一起冒出来。

世事就是这样,好的会越好,差的只会越差。当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时,总会有人上去推一把。

“这些人就是我大蜀的脊梁?”一次朝堂争吵之后,退回后宫,孟钊就冷笑了一回,然后大骂起来。

此时身边的都是心腹,是蜀国最有权力的人,和孟钊倒是一条心的,不想投降...一方面是觉得,若是运气好,我蜀国不一定没机会。另一方面,就算不做蜀国一统天下的美梦,单纯咒燕国最终功败垂成也可以啊!

虽然现在燕国看起来势头很好,可不到尘埃落定的时候,谁能说得准?天下之事向来是波诡云谲。若真那么好预料,大家一起选最具有优势的答案就好了,就不会有那么多英雄豪杰,投身于其中了!

不过,他们这么想归这么想,却改变不了‘大势’,大多数人已经形成了相关认识了...显然,大多数人还是站更强的那一方。

这种一脑门子官司的情况下,孟钊的精力都拿来‘按下葫芦浮起瓢’了,一时之间也没功夫想着接杨宜君入宫了——一般人这种情况下会提示入宫之事,但杨宜君这边肯定不会做这个事的。

事实上,就算孟钊不延后这事儿,她也要想办法拖延的。

现在没人催她入宫,她当然继续微操,让事情越来越难以被孟钊控制才好。

说实在的,她现在除了有搞掉孟钊,彻底除掉隐患的原因。这么积极地操作这事儿,也有她自己找到了快乐的原因——虽然这样说很不好,但杨宜君确实在搞事情之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。

她真正意识到自己可以很厉害,只要机会合适、瞅准时势,她是真能影响到这天下的走向的。在蜀国这事上,她有投机取巧,也有运气好的因素,另外时机也不一定能再次复制,但不可否认,她就是做成了件大事!

杨宜君无比真实地触摸到了‘权力’。

看起来她就是一个闺阁小娘子,哪里来的权力呢?其实不是的,每个人都有权力,只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而正如她曾经学到的,没有能力使用权力的人等于没有权力。

直到这个时候,杨宜君才真正对身边的婢女们感慨:“女子确实不比男子差呢。”

“娘子怎么说起这个来了?若说是娘子的话,确实天下多少男子也比不得呢!”紫鹃听了杨宜君的话,不以为意。她们平日是看着杨宜君的,当然知道杨宜君比很多男人都强。

杨宜君摇头:“我不是说我,而是说天下女子都不比男子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