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分卷阅读124(1 / 2)

</p>

</p>

他从前舱的箱子里拿出大方布、厚厚的坐垫,铺在甲板上,甚至变戏法似地还拿出矿泉水、小零食等,显然是早就有准备的。

两人坐到甲板上,杨东旭拧开了矿泉水递给乔楚,乔楚拿过来后喝了一口,不由得感叹:“小杨,你准备得真齐全。”

杨东旭笑了笑,说:“等再过几年,就可以更方便一些。”

她轻轻地应了一声,抱着膝盖,看着浩瀚的大海,脸上是柔和的月光:“现在这样也挺好的。”

她又转过头,抬起脸,笑着说:“因为这样我就已经很高兴。”

杨东旭慢慢凑过去,将手撑在她另一侧:“乔楚,我想让你更开心。”

乔楚想的却是另一个问题,再过几年,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,那才是文化冲击的又一波巨浪。

到时候,不止像戏剧这样的传统文化,甚至像如今刚崛起的译制片,在越来越多人学外语的九十年代就说得上是陨落了。

如果不能在巨浪来临之前,让本土文化强壮起来,或许古典舞就会像前世一样,不会被新生代的年轻人了解。

不知不觉又想到了这么沉重的话题,乔楚连忙将它压下去,却又听到杨东旭说——

“即使严焕不同意也没关系,乔楚。”

乔楚一愣,没想到杨东旭主动提起了这个话题。

杨东旭手臂慢慢收拢,将她揽进怀里,声音缓慢又低沉:“想要推广古典舞,不一定要依靠体制。有时候,越是免费的东西,人越是不知道珍惜。”

他的话里仿佛带了一种奇妙的魔力,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进去:“美国有百老汇,我们也可以在羊城打造自己的剧院群。”

提起百老汇,全球歌舞界恐怕没有几个人不知道。

它不是一家剧院,而是一条街上几十个剧院的统称。

它经历过几次大起大落,甚至在不久之前的七十年代就经历过一次低谷,可就在七十年代,一群新生代作家带着新概念文化创作了许多作品,让百老汇再一次涅槃重生。

从此之后,百老汇在歌舞界一直有一席之地,成为无数演员的向往之地,艺术特色也非常明显,在全国各地都有忠实观众。

这种百老汇文化,就是典型的商业模式,并不是像乔楚原计划那样在群众中教学,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。

乔楚一直都在体制内,也没经过商,但她知道一个简单的事实:可是,百老汇也是靠着许多商人共同经营,一家又一家的剧院崛起,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百老汇。

她张了张唇,忍不住说:“可是……可是百老汇走到今天,花了很长时间。那都是一家家剧院慢慢多起来的,我们自己开剧院,那得花多少钱……”

那简直都算不过来。

盖剧院要钱,设备要钱,演员也要工资,还有管理人员的工资,哪怕她乔楚名气再大,也不可能一个人将观众都带过来,开剧院群,那简直就是个成本黑洞。

“没关系,不管花多少钱都可以,”杨东旭笑了笑,说,“乔楚,我们不差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