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第 418 章(1 / 2)

0418

关于窦家乐的这一经历,坐在对面的邹斌彬动了动笔,忽然感觉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。

不过他的思绪很快又被活跃的卢炳打断。

只听卢炳追着问窦家乐:“那你现在和元光还有联系吗?我就欣赏这么有正义感的人。他现在要是在我面前,我高低得和他拜把子!”

他表情夸张,未尝没有活跃下气氛的意思在。

毕竟窦家乐刚刚都说了,他初中的时候想过死。虽然人现在还是好好的,但谁知道这么一回忆,他会不会心里又冒出点儿什么。

卢炳稍微有点儿后悔怂恿窦家乐接受采访了。

黄跃此时也对窦家乐大为改观。

他之前其实不太喜欢窦家乐的性格,觉得这人太好说话,也没什么自我,可想在想想,这说不定已经是窦家乐在努力‘复健’的结果。

在那样一个家庭和生长环境里被扭曲的天性,有的人可能需要一辈子来慢慢纠正。

所以,他也不能对人要求太苛刻了。

因此,听到卢炳的话,他也紧随其上,拍了拍窦家乐的肩膀:“你初三复读的时候他初二,那他现在也应该上高三了吧?要是他考到C市这边来了,你说一声,我代表咱们寝室请他吃饭。”

窦家乐自己怎么样都无所谓,也没有卢炳和黄跃担心的情绪问题,他能听出来,两人话语中对素未谋面的元光的善意,因此很高兴:“他现在还在老家准备高考,他肯定会考到C市来的。”

窦家乐对元光的感激,不是仅仅用话语就能表达出来的。

他在元光的帮助下,复读的那一年,终于考到了他们市的第三中学。

第三中学不是他们那里最好的高中,只能排第二。最好的是一中。

但是他还是去了三中。

因为听元光说,三中对学习优异的贫困生,每个月都是有补贴的。不多,但是足够负担他的一日三餐,也足够交资料费。

有了这些补贴,他就不用问家里要钱了。

元光还说,他详细了解过,三中的校规校纪很严格,严格到变态的那种。老师们也都是被一位位毕业生称为灭绝师太、铁手无情的铁面人物。

三中比较出名的一件事情,就是有一年学生们忽然在寝室里打群架,参与打架的一共有将近二十位学生,其中不乏年级排名靠前的学生。

但在了解完前因后果后,三中为了维护校规校纪,还是把这近二十名学生全部开除了。

这样的严格,有些学生可能会适应不了那样的学习环境,但元光说,他觉得那里应该很适合他,给给予他需要的安全感。

窦家乐很听元光的建议,毫不犹豫的去了三中。

就是从他迈入高中校门的那天起,好像一切都远离了他。

窦家乐看向邹斌彬,为自己的这次采访做下总结:“元光和我说,那是因为我自己努力,终于走入了一个他们无法触

及的世界里。我会越来越好,黑暗已经被我远远甩在身后了。”

“就像曾经的他一样。”

“这话也是别人和他说的。”

语毕,窦家乐抬头,看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回来了的唐楸。

他立刻对唐楸介绍起了邹斌彬:“唐楸,你回来了?这位是新闻社的邹学长,他们新闻社想要做一期有关于反校园霸凌的新生专访,现在就是来采访你的。”

唐楸看出来他们应该是在采访了,但是没想到,这里还有自己的事情。

因为第一印象,他以为对面那位邹学长的采访形式都是和窦家乐一样,让被采访者结合自己曾经被霸凌的经历,呼吁大家反对校园霸凌。

对于这样的采访,他是不抗拒的。

但……

已经礼貌性从板凳上站起身来的少年,下意识头脑风暴起来。

他,他好像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可以讲。

大家都对他很好。

但这话,在此时的窦家乐面前说出来,唐楸觉得不太合时宜。就好像你对一个从小就没怎么吃过糖的孩子说,我从小到大都有很多糖。

没什么错,但是就是显得不合适。

好在邹斌彬在见到唐楸回来后,自己主动进行起了采访流程,一边说,还一边给唐楸又拉了个板凳坐下:“唐楸同学,你好,我是新闻社的邹斌彬。关于新生采访,我们新闻社定下来的第一期主题是【反校园霸凌】,我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要采访一下你,请问你方便吗?”

问问题,不用他自己说啊。

唐楸停止了头脑风暴,点头,表示可以接受采访:“嗯,好,我方便的。”

正主都已经回来了,卢炳他们也适时的让出了位置,让唐楸在负责采访记录的邹学长对面坐下。

因为之后的采访内容会被刊登在校报上,邹斌彬早在来之前,就已经和新闻社的其他人一起,把采访时需要问到的问题拟好了。

按惯例,最开始的问题都比较正式,也比较流程化。

“唐楸同学,我们在之前了解到,对于反校园霸凌这件事,你其实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。”

“一般人可能很难想象,有一个孩子,在自己明明都还在上学的年纪,就已经在有意识的针对校园内层出不穷的校园霸凌事件,做出行之有效的群体性反击。”

“以你当年就读的正阳小学为中心点,先是每年会派出学生,去到正阳小学参加学生会交流会的那几所学校,然后是距离正阳小学较近的几所中学。”

“随着你年龄的增长,自发和你一起以反校园霸凌为行为目的的学生人数,也在不断的增长。”

“请问,你在最初到底是因为什么,才决定为那些被校园霸凌的学生们做些什么的?还有,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学生愿意和你一起,来做这件事情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