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十一、手足情深有利有弊(03)(2 / 2)

昭昭荐樱辰 否否 5240 字 2022-12-26

李成平难得出个正经好主意,兴冲冲指点迷津:“你去挖长龄的角嘛!以本官充经筵的好几位,哪里个个天天给太子讲课?不定是谁,就说趁休养请教一段时日,用不着扣头拜师。”

裴珣也帮忙拎出来一位他认为最合适的人选,“弘文馆总领学士就不错,那位年纪大,一向留京,平日就在馆里。你若能得他指教,即便没有师徒之名,日后也大有好处。”

李令之吃了一惊,“杨学士?”

李成平不知想到什么,皱眉道:“我还以为杨老已经荣养了。”

裴珣哑然一笑,“学士潜心治学,每旬会给东宫讲一次课。”

杨学士名茁,乃是一位知名老神仙,少年时姿若濯濯春柳,年过古稀依然以清古风仪着称。

动荡年间,即便皇族性命也不过草芥,无数馆藏亦随宫城付之一炬,上京初光复,明帝即下旨,征召天下士人修书。人的记忆只一代便灰飞烟灭,文字若能幸存,则于王朝崩溃后百世流芳,即便不能留名,参与也是一件幸事。

杨茁经举荐入宫,却进的国子监,以本职兼入史馆。原因无他,只因年未不惑的杨先生,硬是在朝不保夕的乱世中混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名士,以教书出名。

杨氏曾是一方望族,出过紫袍玉带的高官。昔年温齐乱军造反如火如荼,其中的“齐”碾过杨氏本家,杀鸡儆猴,族人差不多就此死绝。在京本家不幸也幸运,留下一根光杆儿,就是杨茁。

他幼年显贵,有敏慧之名,迁居时历经离丧,长大没出仕,开馆收些学生而已。最早只有孩童,渐渐也有成人,东南偏安一隅,还算安稳,偶尔还有来踢馆的。

乱世士子几乎无人淡泊名利,四散求官,反而打响老师盛名,杨茁人在江左坐,名士招牌从天上来,入国子监后做得是讲经老本行,教了一辈子书,名声很好。

也是老神仙年高,国子监里年轻人热血方刚,女皇唯恐有不着调的将人气出个好歹,正好太子这两年加经筵,索性调去弘文馆,以太傅总领。

世上有些人光杵在那儿就让人向往,杨茁身为国朝士子典范就是其中之一。若无裴珣提议,李令之压根没想过这个人选——实在不敢高攀。

裴珣见她迟疑,意有所指道:“你哥哥同学士相熟,请他去说情,不怕学士不收。”

李令之恍然道:“听说你们去国子监那两年,哥哥很受了点关照?”

李成平脑瓜子都被调侃得抽疼起来,作势要捂耳朵,“放过我,一想到杨老我就腿软。”

明帝元曜十年,贡举开女士子参考先河,官学由此改制,一并加收女学生。各官学之间连接加深,太学、国子学中的上生可入显贵云集的弘文、崇文两馆旁听,两馆生也需定期入国子学交换,以此作为鞭策。

彼时无忧无虑的齐国公主被亲妈扔去国子监做了叁年女学生,后来对小辈也如法炮制。

裴珣无论到哪里都适应良好,门门优等。玉华公主无心向学,没读多久直接跑路,回宫中由皇夫开小灶。最倒霉还是李成平,他已挂在宿卫轮值,快快乐乐去做武夫,没想到又给抓回来读书,还因为靖王和杨博士打过招呼,得到了根本不想要的特别关照。

封王时听说敕造王府选址在务本坊,李成平差点直接跪女皇跟前,只求换个地方。

裴珣劝道:“从南,你替妹妹请托,可比太子去说情合理。”

李令之也凑近去抱他的衣袖,“哥哥,帮帮忙嘛。”

李成平不大见她卖乖,受的少,于是毫无抵抗力,自然满口答应,“好好好,我这两日就上杨府一次。”

转念回过味,从昏昏然清醒,只怪一旁有裴珣施压,此人天生善人相,不笑而笑,审犯官也能保持和风细雨,是他道行不够,违抗不得。

李成平拧眉道:“别抱太大希望,杨老自关门弟子去后,就不大露面了。”

“弘文馆前月失火,最近从各署叫了不少书令史去,正是缺人的时候。”裴珣却不担心,转而嘱咐李令之,“别小瞧整理旧档,迂的人真能当成去抄书,你正做着舍人,多看看能学到不少,以前没做过正字和校书的人可进不得政事堂呢。”

李成平嘲道:“宗彦,要教她学出宰相才,你先做宰相再说啊。”

裴珣不急不恼,大方道:“借淮南王吉言。”

“能身体无恙,少点心事,我就谢天谢地了。”李成平不耐烦地挥挥手,“樱时,别管他那些,就一句话,全听圣人的。”

李令之点了点头,叫人去拿投壶与细箭来,正色道:“明日就要去坐监,今晚不喝酒,索性多玩会儿。”

“叶子戏我算不过你,投壶可就看我的了。”李成平也笑了。

————

裴与李,宝与黛

樱妹:谢邀,本人已出家,请祝我成仙。

裴宝钗和李黛玉是身份决定的认知不同,没有高低区别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