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102节(2 / 2)

突然提到朱至,太子更懵了,以为朱元璋还要责怪朱至,赶紧解释道:“至儿回宫儿臣已将她狠狠责罚。至儿非是有心冒犯父皇,请父皇饶恕她。”

生怕朱元璋不依不饶的态度,让朱元璋不禁感叹道:“你如此,你娘如此。在你们眼里,我竟然连至儿为救你娘而对我动手一事都容不下了吗?”

太子动了动唇,亦不知该不该说实话。

朱元璋的心有多狠,太子清楚,太子知道朱元璋不会对自己下狠手,朱至并没有他的份量不是吗?

“看,这就是我要退位的理由。标儿,我现在越来越控制不住灭掉不听话的人的杀意。”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双手,眼中竟然充血。杀,所有敢跟他作对,敢和他叫嚣,不听话的人,杀光他们,把他们杀到怕,这样一来就再也没有人敢跟他说半个不字,也不会再有人敢无视他这个皇帝。

“有时候我坐在上面,听着底下的人说话,他们每说一句我都在想,他们究竟有多少人说了真话?有多少人心里正在盘算着该如何算计朕?

“所谓忠,他们有几个真正忠于我?有几个是真正的好官?又有几个心里有百姓?

“标儿,你娘看出我心中的暴戾,她知道我设锦衣卫是为了掌控天下,更为了将百官牢牢攒在手里,随时随地掌控他们。可是,果真盯着他们就能掌控他们?”

朱元璋自己其实也不确定。可他心中既然不安,就不得不想想办法解决。锦衣卫就是他想出解决的办法。

“父皇,君臣相疑,朝堂不宁,大忌也。”太子相劝,若是君臣做到如此地步,上下难以一心,国必不宁。

朱元璋岂不知太子也不同意他设锦衣卫,用这种方式掌控朝堂,走到太子面前道:“所以,我得退位。”

太子一顿,当皇帝当到朱元璋这样的地步,胡惟庸都死了快两年了,他依然借此大肆拿人,拿得马皇后都看不下去了,可见朱元璋已经疯狂到什么地步。

饶是马皇后一劝再劝,朱元璋都没有听进去,直到昨天。

“你们猜得没有错,昨日至儿对我动手,醒来看到至儿的那一刻,我确实有杀人之心。”朱元璋终于不否认了,太子心下直颤,朱元璋别过头咬牙切齿的道:“是谁给她的胆子敢对朕动手?朕是大明的天子,她就不怕朕?不拿朕当回事吗?竟然敢打昏我?”

太子惊得心都要跳出来了,却也明白朱元璋只是想让他听,并没有要他插嘴。

朱元璋同太子再一次对视道:“标儿,如果不是最后我还有一点理智,至儿必死。”

此刻的太子后背已经渗出一层层冷汗,饶是有些事太子早有预料,真正听到朱元璋承认,太子受到的震撼依然不轻。他更庆幸朱元璋在最后依然保留那一点理智。

“我连至儿都能动了杀心,标儿,下一次如果我控制不住会变成什么样子?所以,这个位我得退。”朱元璋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崩溃的边缘,继续手握大权,掌控天下,再不是一件好事。

“你好好养身体,我会把一切安排好。国家大事你都有数,养好你的身体等着我退位,别的都不用管。”朱元璋握住太子双肩,郑重朝太子叮嘱。

太子想再劝,朱元璋隐忍开口道:“我还能压住对至儿动手,万一有一天我连对你都起了杀心该如何是好。标儿,听我的。这件事就这么定下了。”

一锤定音,朱元璋再不给太子开口的机会。太子能说不怕吗?

父子达成共识,朱元璋也就准备起来。

第一件事就是把就藩的儿子喊回来,一个都不能漏了。

朱至赶紧麻利的去见太子,结果看到太子顶着黑眼圈,朱至眨了眨眼睛,太子意味深长扫过朱至一眼。嗯,朱至是想当作什么都不知道。

太子同朱至道:“选建烈士陵园的地方我让人挑好了,得闲和你哥去看看,让百川带你去。”

显然有些事太子早想做的,如今是要真正操办起来。

朱至眨了眨眼睛问:“爹该亲自开这个局。”

对啊,收拢人心的事,太子不把局开好,谁能把人情记到太子头上?

太子岂不知道朱至在用心为他经营,轻声道:“你们去看看,盯着点,学了有模有样事情才能交给你们办。”

换句话来说,太子是要朱至和朱雄英一道前往各地安排建烈士陵园一事,借此拢天下将士之心。

朱雄英不至于不知道烈士陵园一事,不过好像太子和朱至的话中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事。

“等应天的烈士陵园建成,你和至儿一起前往各地,督建烈士陵园,听好了,不能让人趁此机会剥夺百姓,更不能引起民怨民愤。趁你们小,该出去看看,长长见识,以后长大了,想走都走不了。”太子能坐镇应天,更希望儿女们能出去外面多看看多听听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太子对朱雄英和朱至都寄以厚望。

朱雄英一顿,随后是惊奇的,不过,有过一回眼看出征都被扣下的事,朱雄英马上追问:“皇爷爷同意吗?”

太子点头道:“这件事你皇爷爷亲自点的头。”

说到这里,太子目光变得幽深,朱元璋有了退位之心,更希望太子掌握天下人心。

要说最让朱元璋操心的莫过于军中的将士,淮西的功臣们啊,他们一个个自恃有功,连他这个皇帝都敢不放在眼里,更何况太子!

按朱元璋的性子,他有心把眼里没有他的人解决掉,然太子却不认为这些人全都该杀。

功臣们多是出身贫穷,要说有多少坏心思并没有,只是没有规矩罢了。而且,想要天下安定有的是办法。

杀戮功臣,引天下人诟病,以为朱元璋不能容人,就连后世史书都会对朱元璋多有指摘,何必。

太子无心以杀功臣而稳天下,朱元璋杀心再重,既然太子不愿意用杀人的办法,他也唯有退一步,依太子。

不杀人如何安天下,朱元璋须得从太子处看到办法。

好在建烈士陵园一事早就定下,与之而来如何重新制定参军将士的福利,太子补充说明,换句话来说,死去的将士要厚待,如今正在为大明守卫边境,出生入死的将士,更要让他们知道大明对他们的看重。

自来都是重文轻武,有句话流传甚广,人尽皆知,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。

然天下读书人几何?若只有读书人,天下能安?

在前线浴血奋战,抛头颅,洒热血的将士难道不值得世人敬重?

或者,无人守卫于边境,天下岂安?

文臣武将,于国各司其职,无分尊卑。

“读书人,他们能助大明安天下,将士们,他们能为大明守卫边境。大明绝不能忘了他们的付出,更不应该厚此薄彼。以前别人如何我们管不了。到我们家,在我们这儿,文臣武将一视同仁,只看本事。”太子目光坚定丢下这番话,朱至默默给太子竖起大拇指,就得这样!

朱雄英一愣,随后道:“只怕文臣们要闹起来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