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264节(2 / 2)

祸从口出这句话,难道他忘得一干二净了吗?徐氏急得不行,可是对于前路也充满了未知。

北平,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北平。他们回去,不过是和在应天一般换了一个地方受人监视罢了。

可是,看着身边的儿女们,想到还在燕王府内的朱棣,这一切都是她的选择,路,依然要走下去,无需回头,也不能回头。

朱至也就知道了,泰定帝把她的叔叔们放出去了不少,就连北平这里,也让朱高炽过来。

也行吧,让他们过来就过来,北平,早已今非夕比。

是以纵然朱至忙得不可开交,算着朱高炽他们一行抵达北平的时间,还是亲自到城门接人。

徐氏在城门瞧见朱至时,不得不感叹朱至的确八面玲珑。

“姐姐。”一见朱至,朱高炽甜甜的打起招呼,微胖的身板笑起来憨厚可爱。

在他身后的人一个个都跟着唤姐姐,朱至迎着上前将他们一个个抱下,三男三女,徐氏也是不容易。

朱允炆与汤显也在身后与徐氏见礼,“四婶。”

“哎!”徐氏闻此唤,露出笑容,看着汤显的眼神那叫一个满意。

朱至是朱元璋孙子辈里成亲最早的人,嫁的也还算不错。徐氏见过汤显几回,一如马氏和常氏一般认为汤显是个不错的孩子,朱至深居高位,早已经不是需要男人给她尊荣富贵的人,自然也不需要一个多么出色的郎君。只须一个能够包容她,陪她度过一辈子的人。

“燕王府我都已经让人打扫干净,里面的所有摆设都没有动过。四婶回府后,若是有什么需要添减的东西只管开口,我命人及时更换。”徐氏的面子朱至给,既然都已经来到这儿了,燕王府的一切,朱至当然也都已经安排的妥妥当当。

“让你费心了。”徐氏岂不感激,朱至对他们家从来都很不错,若不是朱棣动了那样的心思,他们之间的关系会比现在更融洽。唉,终究是没有弥补的可能。

“我倒是不怎么费心,都是徐将军操办的。”徐辉祖听说姐姐和外甥们要来,高兴得早就已经开始置办东西。朱至不过是顺势把他要给徐氏或者是朱高炽的东西,一样一样搬进燕王府。

提起徐辉祖,徐氏四下张望,没找到他的身影,不解的问:“辉祖怎么没来?”

“互市刚开,需要徐将军镇守,如今应该在巡逻,带四婶回府休息之后,他应该能陪四婶吃个饭。”朱至且答来,徐辉祖在她手下办事,再没有人比她更清楚徐辉祖做什么去了。

徐氏闻言,当知朱至对徐辉祖委以重任,十分感激的道:“辉祖性格有些高傲,多谢你包容。”

朱至挥挥手道:“四婶是知道的,我这个人一向想什么说什么。包容是不曾包容,反倒是他们得容忍我的坏脾气。四婶车马劳顿,肯定也累了,还是先回府休息吧,有什么话,您在北平,我也在北平,来日慢慢叙旧就是。”

接人,总不能接了人,就原地站着不动。是该让人赶紧回府歇着才去。

徐氏自然认同的,与朱至颔首,在朱至一路护送之下,安全的抵达燕王府。

“你们不进去坐坐吗?”徐氏在门口下车,回头一看朱至却没有要下马的意思,发出邀请。

“四婶领着弟弟妹妹们先休息,等哪一日府上安顿妥当了,您请我,我肯定上门。今日就不必了。”朱至是个心里有数的人,因而绝不会在他们刚到北平的第一天进门,让他们一家子忙得不可开交。

徐氏自知朱至说的不是客气话,也就不再邀请,“那就等我收拾好府里之后,再给你下帖子。”

朱至侧头扬起笑容道:“好。”

一个好字落下,朱至调转马头,领着朱允炆和汤显一道回府。

“为什么四叔都已经做了那样的事,爹还会把四婶他们放回北平?”回去的路上,朱允炆总有些想不明白的问题。想不明白,那就跟朱至问个清楚。

“为什么不能把他们放回北平呢?”朱至不答反问。

朱允炆皱起一张脸,就朱棣做下的事,难不成朱至都忘得一干二净了?

“四叔是四叔,四婶是四婶,怎么能一概而论?再说了,北平早已不是当年四叔封地的北平。难不成你以为北平在信国公的执掌之下,如今又由我来接手,四婶他们回来了,还能从我手里夺回北平吗?”朱至把朱允炆不敢脱口而出的话,明明白白的摆在了朱允炆的面前。

末了拉住缰绳,回头看了朱允炆一眼,朱至道:“你要明白一个道理,只有自身足够强大,才不会畏惧任何敌人。斩草除根,永绝后患,那是适合于不死不休的敌人,可是四婶和高炽他们并不单纯是敌人,更是亲人。”

亲人这两个字说出来,朱至凝望着朱允炆问:“亲人是什么,你能明白吗?”

朱允炆脱口就要回答,朱至却摇摇头道:“不应该这么问。应该说,对谁动手能让亲者痛,仇者快。你知道吗?”

啊!朱允炆情不自禁的张大了嘴,呆滞的望着朱至。

“若是咱爹对四叔他们一家子动手,只会让全天下的人都看了笑话,也让我们朱家变成笑话。很明显咱爹是不希望骨肉相残。那么在天下大定的情况下,为什么要对亲人动手呢?你得记住一句话,仁至方可义尽。无论是对谁都一样。”朱至是相信泰定帝的,相信泰定帝心里不是没底的人,所以面对一众兄弟们手握兵权,泰定帝还能把人放出去,心中必有他的思量。

朱允炆显得有些羞愧,“是我太过狭隘了。”

朱至并没有趁此机会狠狠教训朱允炆,只道:“所以你要打开眼界。”

朱允炆重重的点头,表示一定会乖乖听朱至的话,他会努力打开眼界。

旁边的汤显听着朱至教导朱允炆的话,发现朱至说的这些不管是对谁其实都适用的。

仁至方可义尽。

汤显想啊,这些话他该告诉信国公,也好让信国公知道,在大明朝廷里,皇帝公主对他们这些功臣的态度,或许可以让信国公更放心。

不过,于徐氏来说,多年之后重新再回到北平,看着熟悉却陌生的北平,她是茫然的。

这么多年以来,在朱至的大力支持之下,大肆修缮北平,街道也好楼层也罢,甚至就连整个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乍然出门看着周围,徐氏都有一种自己是不是还在北平的感觉?可是,怎么从未听说北平修缮呢?

想到昨天徐辉祖同她说起,不仅是北平城内,就算是运河,都已经动工修缮。北元送进来的人全部几乎都投入到了修建工程啊,如此架式,但凡看到的人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。

这是要迁都啊!

谁都明白,应天不可能一直作为大明的国都,可是自朱元璋开始却一直没有拿定,到底该迁都洛阳或是长安。

彼时也有人提议,北平合适。北平原本是元朝的大都,对于元朝深恶痛绝的朱元璋,确实一开始就否定了北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