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317节(2 / 2)

汤家,真是多亏了有信国公这样的明白人。

信国公到了,朱至那自是亲自来接。

“祖父。”一身水绿色常服,朱至与信国公见礼,信国公是一见着朱至便满脸笑容,不敢生受朱至的礼,唤一声公主。

“辛苦祖父了。”朱至看着信国公一路舟车劳顿,再一次朝信国公作一揖,谢之。

“说的哪里话,太上皇和皇太后都不嫌辛苦,我不过是来一趟,指挥人干点事,当不得一声辛苦。倒是公主这儿,万事小心,若是有什么用得上老臣的地方只管开口。”信国公岂敢言苦,朱至到福建要干的事才开始,朱元璋和马氏早就跟他透过风了。

既是利于百姓的事,纵然不利于大多数文人,乡绅,富商,那也该为之。

“祖父放心,需要您帮忙的时候我一定不会跟您客气。”自小到大,该寻帮手的时候朱至可是从来都不犹豫的。再说这可是信国公。别人或许朱至信不过,信国公那必须得是自己人。

“那你这接下来?”信国公不得不低头问问,接下来朱至是有什么打算?

“田地都收回来了,那就顺势再分田。正好人都杀光了,剩下的都是普通人。”朱至能下那么狠的手,就是为了能够顺便收回田,顺势分田分地。

信国公瞥了朱至一眼,有些不太确定。

“祖父有话不妨直说。”信国公那眼神,朱至又不是看不见,看见了,就更得问问。

信国公已然道:“重分田地,人人有份?”

这一点是信国公从朱元璋嘴里听到的,当时信国公没有多想,最近闹出女状元,女举人,让信国公不得不放开脑洞去想,一想,信国公就觉得不简单了,朱至可不是那等别人不说她就什么都不干的人。

“本就该人人有份。”朱至眨眨眼睛,理所当然而答。

信国公咂咂嘴,朱至道:“祖父没看出点端倪来?”

对此,信国公如实承认道:“看出来了。”

就是因为看出来了,所以信国公才会有此一问,毕竟事到如今,上头的皇帝都想好干什么了,朱至作为前锋,那就是打开一个局面,就如那星星之火,慢慢燎原。

“你们就不怕?”信国公是想说,要是依着他们那么搞,很有可能要出事。若天下大乱,那当如何?

“民心所归,何畏之有。”对,不管是泰定帝和朱至最大的倚仗从来都是民心,是百姓。

“得民心者得天下。”朱至相信百姓不是那不识好歹的人,连所谓好坏都分不出来。

信国公一听也就点了点头,说得是,民心所向,得利于民,纵然不得文臣拥护,乡绅支持又怎么样?他们要是想挑事,以为谁会跟他们一起闹吗?

百姓得利,有田耕,有饭吃,有屋住,上头那些人怎么叫嚣,看百姓会理他们才怪。

有悖人心,才会令天下动乱。

“行,你既有数,那就放手去干,放心,我在这儿给你顶着,谁要是不长眼和你过不去,我给你撑腰。”怎么说信国公也是开国功臣,他人就站在这儿,就是一种震慑。

“谢祖父。”朱至必须表示感谢。有人撑腰可是好事,傻子才会不要。

信国公露出笑容。

在真正分田地之前,朱至先前就让人在福建传话了,话里话外都是朝廷有意重分田地,什么叫重分田地呢,那就是按整个福建内现有的田,再根据福建内的人口平分。

同时,还有这样一个调查,朝廷想问问百姓们,若是每隔个三十年分一次田,大家伙觉得如何?

三十年一分田,这是怎么说。

自然有人细细为他们解释,三十年重新分田,就是字面上的意思,都按人头来分,这样就能保证不管怎么样,百姓手里都有田,别人再怎么强卖强买,最终这些田都会回到百姓手里。

嘶!一听这好处,无数人都觉得这个好啊,太好了。

其实底层的百姓比谁都清楚,朝廷就算分了他们田,并不代表这个田他们就能守得住。

仗势欺人的人从来不少,但凡手里有了钱或者是权的人,都会想办法为自己聚拢更多的财富,甚至为此不择手段。

历代王朝为何覆灭,不正是因为土地兼并,田地最后大部分都聚集在了小部分人手里,大部分的百姓却无田可耕,只能慢慢轮为佃农,最后再慢慢成为奴隶,直到再也无法生存时,这才不得不揭竿而起。

现在朝廷说了三十年一分田,那,不管有人用什么手段把田占到手,到最后还会徕分到百姓们手里,这么好的事,为什么不支持,怎么能不支持?

利害关系一说明,谁都知道要怎么选。

当然,有人欢喜有人愁,百姓们得到的消息是最浅浅易懂的,可其他人,比如读过书的人得到的信息就是,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既如此,那这田地也当归于国,为朝廷所有,这可是要把田地私有的规矩给改了!

不,这可怎么行?田地要是都归朝廷,那他们这些人还有什么?连田地都不是他们的,那他们以后怎么发家,怎么垄断?又怎么在为人上人,凌驾于普通人之上?

福建内的消息,纵然看起来好像都还不怎么样,却是无人能不当一回事,赶紧的把相关消息送到北平,让人打听打听,这个事到底算是怎么回事,怎么才能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。

但是,北平内的气氛其实并不比福建好。

毕竟泰定帝查查欺上瞒下,连同福建的官员们一道以为可以瞒天过海的人,那是真就一个不留,皆诛满门。

北平城同样血流成河,杀得不少官员都胆颤心惊,以为泰定帝下起狠手来,那是比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最惹人注目的更是,朱元璋亲自下令削藩。

削藩啊!便是要收回各地王爷们手中的兵权,从今往后,他们手里的兵归朝廷调遣,谁不得私自用兵。

另外,各地的藩王,王爷是王爷,也得守大明的规矩,没有皇帝的指令,不得擅自插手地方事务。

这消息一出,有人欢喜有人愁。当然,更多人关注一众就藩的王爷们是怎么想的。

他们能怎么想?给他们封王,让他们就藩的是朱元璋,现在是朱元璋要把他们的权利收回来,他们敢吱声吗?

心里怎么想不重要,明面上他们对于前来接管兵马的人都只能配合,老实上交要权利。

接二连三的消息砸得朝臣们脑子嗡嗡作响,无奈他们对藩王一事,只要藩王们不说不配合,谁也不敢多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