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344节(2 / 2)

然而一想到朱元璋对泰定帝,朱元璋可是正值当年便退位让贤于泰定帝,他们父子间的感情,绝不是旁人可以比拟。及泰定帝对朱雄英和朱至,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朱至能够领军,能够参政,若没有泰定帝支持,绝不可能!

但凡泰定帝只要流露出一丁点对女子参与朝政的不满,众多女子都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如同春笋一般不断冒出头来。

泰定帝,多少人在心里骂泰定帝开了女子参政,许女子参加武举的先河自不必说。

可是,朝堂之上泰定帝广纳谏言,除了上请女子不该出仕的提议外,凡有利于大明之谏,泰定帝无不纳之。

昔日随朱元璋打下的功臣们,他们虽然已经在老去,可他们的儿孙们但凡有本事的都被朝廷委以重任。

朝局安宁,边境无忧,大明蒸蒸日上,百姓安居,在泰定帝治下,真正做到夜不闭户,路不拾遗。

这些年,随着海上贸易开展,多少曾经他们不曾听闻的国远道而来,只为亲眼见证他们听说的大明。北平街道上,无数各种肤色的人远道而来,聚集在这里,百姓们脸上洋溢的都是幸福的笑容。

国泰民安,万邦来朝大抵不过如此!

故而,再对泰定帝有所不满,也不过是在心里骂骂罢了,面对这盛世之状,他们心中也是甚敬之。

“那就好。”朱雄英自知他的到来是为与朱至配合,他们兄妹二人,须得一个唱红脸,一个唱白脸,配合无间,才能让国子监这群人有话也得憋回去。

“你们若是不服,比起想方设法让朝廷改策,我觉得最好的办法莫过于,你们远胜于天下任何女子,只要证明你们比女子有才,这天下女子岂有出头的机会?”朱雄英赞许过后竟然给他们出起主意,好让他们听清楚了,究竟要用什么样的办法证明他们的能干。

“争也罢,吵也罢,你们的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把对方拉下马。故而,记住,记好了,你们如果容不下谁,便让这些人永无立足之地,那就算你们赢。争吵也好,打架也罢,不过都是你们宣泄情绪的方式罢了,对于解决事情没有半点益处。”朱雄英就是要让他人记住,听清了,国子监也好,国风堂也罢,各学子想要证明自己的本事,在这儿打赢吵赢都没有用,须是他们在科举上分出胜负,那才能分出谁胜谁劣!

“太子所言甚是,咱们且看看是国子监这一回考中举人的多,或是我们国风堂考中的举人多。谁多就证明谁好。”朱雄英提议挺公平,各凭真本事见分晓,甚好!

“就是不知道你们国子监的人敢不敢跟我们比一比。”国风堂的人聪明着。比试,须得有比的机会,那才能分胜负,眼下国风堂最缺的正是机会。

“为何不敢,你们果真以为你们国风堂了不起?要在科举上一较高下,我们才不会怕你们。”国子监的人声叫嚣,斗武他们或许会不是对手,比文,绝对不能认输!

“好,那咱们就在科举上一较高下。”等的就是那么一句话,终于得偿所愿,无须再多说,拭目以待吧。

朱至和朱雄英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狡黠。

对对对,就这么发展下去,各凭本事。

泰定十八年,沿续数百年的科举迎来了第一回 女子的参与,后世记载,天下学子真正得以聚集北平,男/女一同参加科举考试,各凭所学,以证多年寒窗苦读。

这是时代的进步,自此开始,再不是一味的男尊女卑。从女子开始走出家门,得到和男人一道站在朝廷上的位置时,从此,天下女子再无须依附于男人而活。自强自立的女子,从此再也关不住。

后世也曾探讨过究竟是怎么样慢慢促成这一事的。有人说从泰定朝第一场武举召开,有了第一个女武状元开始。也有人说,更早或许在安和公主随太子朱雄英巡建烈士陵园开始。或许,从安和公主出生那一刻开始。

但既然连科举都许女子参与了,自此女子再不是男人的附庸,她们可以选择经商,也可以选择务农,更能扎根研究,做自己想做的事,从此,慢慢一步一步的争取到平等。

大明历经五百余年,直到西方各国崛起,当明白封建王朝无法再领导中华强大,也无法再满足人民的需求时,取而代之的是那传说的伟人,他将带领我们的人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,让人民的生活更好。大明,得到极大的赞益。

毕竟在封建的王朝时,能够推行分田,将土地完全掌握在朝廷手里,虽然随着时间流逝,会有不同的人抢占土地,以为大明朝不过是说说罢了,他们未必真能做到。

可是,如同大明朝开了女子可以参加科举的先例,自那以后,大明朝再也没有皇帝动过废除此制的想法。

对于田地的掌控,几乎每隔三十年一分田地,终大明一朝成了定例。自那以后,官绅们明白了,他们休想占据田地,除非他们有本事造反成功,否则只要是朱家人当家一天,田就是朝廷的,也会是天下百姓的,但绝不会是他们的。

后世百姓对于定下此制的泰定帝十分爱戴,后泰定帝于泰定二十六年驾崩,享年五十八岁,寿终正寝。太子朱雄英登基,泰定帝庙号为太宗,追谥圣文纯仁至孝皇帝。

三十九岁登基的朱雄英,次年改元永常,是为永常帝。永常帝将开创大明的另一个时代,一个属于航海的时代!

第188章 番外

◎洪武◎

泰定十二年六月, 炎炎夏日,北平亦如同一个火炉一般, 热得人恨不得整个泡进水里。

但对于宫里的人来说, 却没有一个人敢松一口气,实在是眼下的情况容不得他们松口气。

朱元璋自打一个月前喊着回来后,立刻把各地的儿子都召了回来, 连同被一直圈禁在北平的燕王也都被押送到了北平。这架式, 傻子都清楚怎么回事了。

可是朱元璋的身体看起来并不差。想起朱元璋的岁数,七十一了啊, 该懂的人都懂了!

“太上皇,燕王来了。”朱元璋正抱着一个才呀呀学语的小子逗弄着, 听到禀告头也没抬的道:“让他进来。”

没一会儿,胖嘟嘟的朱高炽领着削瘦却显得憔悴的人走了进来,这人正是朱棣。

所谓燕王,如今朱高炽承袭燕王位不假,架不住朱棣是朱元璋的亲儿子, 到底在朱元璋心里谁才是燕王, 那可说不准。

不过, 称上一句燕王总是没有错的!

朱元璋抱着怀里可爱精致的孩子,朱棣问:“瞧他像不像至儿?”

朱棣闻声一眼看了过去, 打量半响后道:“像。”

朱元璋听着眉开眼笑道:“我也觉得像。就是没有至儿鬼精灵。当年那么多叔叔里, 至儿是最喜欢你的。”

提起往事,朱棣久久没有作声。

朱元璋突然沉下了脸, 一旁明显被喊来当作要背景板的朱高炽抖了抖。

“到现在, 你还觉得自己会比你大哥做得更好?”朱元璋自知为何朱棣生出了某种心思, 可是, 事实摆在眼前, 由不得人无视之。泰定帝当了十几年的皇帝,开疆辟土,安定民心,大明朝蒸蒸日上,好与不好都摆在眼前,绝不是朱棣想否认就能否认得了的。

当年,朱棣敢生出那样顺势而为,除掉泰定帝的心思来,无非是要取而代之。他的这点心思,谁都一清二楚得很。不说破,仅仅不过是因为没有这个必要。

直到今日,朱棣能好好活着,既因是朱元璋在,也因为朱棣闹不出动静来,可是,以后呢?

对啊,以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