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宅屋的备用站为 精品御宅屋

(历史同人)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第73节(2 / 2)

【但是初期,有个问题,这船桨虽然能使小船动起来,可是一个人只有两只手,两只手最多也只能握两只船桨。】

【而多加几个人到船上,手是多了,船桨也多了,动力也足了,但人也占地方不是。】

【于是问题又来了,又什么办法能让一个人也能划得动力大一些?】

【而且在划船的时候,桨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——毕竟船桨只能作用于水里,出水之后就没动力使船前进了。】

【然后到了西汉时期,人们在桨的基础上就作了改进,发明了一种装置——即所谓的“橹”。】

【橹叶比桨更宽,放置在船尾,人可以通过绳子来调整方向,并带动水中的橹叶左右摇摆,给船只提供向前的动力。】

【这个过程叫作摇橹。】

【而且橹全程都在水里工作,动力比桨大得多,一个人差不多能顶三个人的活儿。】

刘彻不禁将刚才那个疑问抛诸脑后,然后点点头。

于汉朝而言,造船技术也尤为不发达,有待改进的地方还很多。

【橹的作用凸显出来,逐渐受到追捧。】

【并且与桨相比,人们能靠船橹到达更远的地方了。】

【这是人类在动力装置上的一次进步——不仅节省了人力,还扩大了在水上的活动区域。】

【而且橹在工匠们的手中也在不断升级换代。

郑和下西洋的时候用的就是橹的最新版本——即旋转橹,据说有点类似螺旋桨。】

【顾名思义,就是靠动力装置旋转起来,使得推动水的动力变得更大也更省力。】

旋转橹不可考,于是天幕之上出现了“螺旋桨”的简单构造图。

但这也足够让无数人茅塞顿开!

赶紧画下来!

【说完了橹,再来说说“舵”——】

【舵是调整方向用的,它的灵感和橹一样,依然来源于桨,毕竟一开始,桨也用于调整船的前进方向。】

【比如划桨的时候,要是驾驶小船,就只用在船两侧调整方向即可,可若是驾驶大船,那船尾之处还要再加个小人才行,当然这也没什么,但是要出海的话,如果还是这样,那肯定是不够安全。】

【于是人们根据桨的原理,继续改进,在东汉时期发明了舵。】

【即把桨叶加大变成舵叶,然后固定在船尾,再由船上的人进行操控。】

【只是在最一开始,舵叶全部在舵杆的一侧,要让它在水里转起来,那必然是很费劲的。】

【不过这难不倒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!】

【到了宋朝时期,造船工匠们再一次对舵进行了升级改进,并且按照功能分成了以下几种——】

【嗯,宋朝,毕竟一路向南,越来越靠海,这造船技术当然也难免得升级改造一番。】

【间接影响很大嘛。】

赵匡胤:“……”

天幕!真的求求了!

【好的,话再说回来——】

【这几种按照功能改造的舵,主要分别是:

其一,叫平衡舵,舵叶在舵杆的两侧,转动起来就会轻松很多。

其二,叫开孔舵,舵面上有很多小孔,转动时就可以减少水的阻力。

其三,叫升降舵,可以根据水位深浅来调节舵的高度。】

【综上——从桨到舵,再到各种类型和功能的舵,这可以说是古人在造船技术上,在转向装置上的一次进步。】

天幕每讲一种改造舵的时候,其上画面就会放出相应的构造图,详细又清楚。

真可谓是贴心极了。

【好的,说完舵,让我们再来说说帆。】

【古代的船只主要靠什么作为远洋航行的动力?】

【除了桨,橹,舵,还有什么?】

【你一定会说是“帆”吧。】

【错!】

【是风啦!】

惯性思维,天幕先说了“帆”,于是李世民在听到其后天幕的问话后,竟下意识想的也是帆,结果……

听到后面那句“风”,李世民不禁哑然失笑。

天幕这可真是设了个陷阱啊,竟是顺着思路走了。

不过也确实是风,有风,帆才能发挥作用。